韩国丰满少妇一级毛片免费看,午夜爽爽男女免费观看二区,欧美精品视频在线观亚州,久久精品国产二区

對外合作結碩果

2024-09-12 10:27 來源:農民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高原)
聚焦中央鄉村工作會議
2023穩秋糧 奪豐收
首頁 > 滾動資訊 > 正文

對外合作結碩果

2024年09月12日 10:27   來源:農民日報   

  對外合作結碩果   

  對外合作結碩果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積貧積弱的中華大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如何解決數億人的吃飯問題,無疑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最大考驗。

  75年來,從廢墟中起步的中國農業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世界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俄總理定期會晤、中德總理年度磋商等政府間重要雙邊機制,到東盟與中日韓農業合作、上海合作組織農業合作、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經貿合作論壇等多邊機制,我國農業國際合作機制日益健全;

  從擔任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主席國,到主持審定3600多項農藥殘留法典標準,再到成功突破茶葉等優勢農產品貿易技術壁壘,我國在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中話語權不斷提升;

  從兩任中國國家領導人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最高榮譽——“農民”獎章,到3位中國專家獲得“世界糧食獎”,我國的“三農”發展成就及對全球糧食安全的貢獻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順應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命運與共的大趨勢,把握“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必由之路”的歷史規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農業國際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站在新起點。

 

  進出口農產品從單一到多元——

 

  引進來:中國市場世界共享

  1949年12月,毛澤東首次出訪蘇聯,所攜帶的國禮是一車皮的江西蜜橘加一車皮的山東大蔥,這大概算得上新中國最早出口的農產品。

  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了優先發展工業的戰略,農業貿易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占全國出口的比重一度高達80%,直至1978年仍然達到62.6%。農產品出口,為新中國初期的大規模工業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改革開放激活一池春水。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承諾的農產品關稅降至15.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取消了農產品出口補貼,按照世貿規則調整完善了農產品進出口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中國真誠向各國開放市場,共享大市場機遇。2001-2023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從279.0億美元增長至3330.3億美元,擴大了10.9倍,成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也是大豆、食糖、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的全球最大買家。

  自2018年以來,年年舉辦、從未爽約、“越辦越好”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作為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這是中國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是中國與世界的親密擁抱。過去六年,食品及農產品展區始終是進博會上參展企業最多、來源最廣、人氣最旺的展區。貝寧的菠蘿、坦桑尼亞的辣椒、肯尼亞的海鮮……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農產品不斷通過進博會進入中國百姓的餐盤。

  除了農產品貿易的蓬勃發展,我國還大力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水晶梨、紅富士蘋果、波爾山羊、西門塔爾牛、白羽肉雞……這些如今國人司空見慣的農產品,都是從國外引進改良的優質品種。經測算,國際合作使我國農業科技研發時間平均縮短10~15年,節約研發經費30%~50%,引進的國際農、牧、漁業先進技術幾乎囊括了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加工的所有環節。

 

  從引資引技引智到共商共建共享——

 

  走出去:對外投資合作蓬勃發展

  1954年底,前蘇聯援助建立的大型谷物農場——友誼農場在黑龍江省集賢縣三道崗落地,中國現代農業機械化從這里起步,精準化農業從這里先行。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糧食生產基本實現自給,但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技術水平低依然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銀行、日本、德國、歐盟等為中國農業提供了大量資金、技術和智力援助支持。

  地膜覆蓋、滴灌技術、機械化養雞、網箱養魚、溫室大棚、農用飛機……承載了我國農業國際合作75年的累累碩果。

  2012年初,黑龍江農墾總局牡丹江分局在俄羅斯建設的“新友誼農場”正式成立,當年農場內大豆和玉米平均單產分別比俄羅斯當地單產高出100公斤和300公斤。北大荒現代化大農機與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給這片荒蕪卻肥沃的土地帶來了沉甸甸的收獲,也在半個多世紀后續寫了中俄農業合作的新篇章。

  2017年,中國化工集團以430億美元收購全球領先的種業和植保公司先正達,創下中國企業海外單筆收購金額最高紀錄。

  黑龍江農墾在俄羅斯建設“新友誼農場”,中化集團的海外并購,都是我國農業“走出去”的縮影。加入世貿組織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農業對外投資合作提供了強大新動能,我國農業從注重“引進來”發展為“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雙輪驅動,步伐不斷加大,模式不斷創新,為我國農業優勢產能拓展了更大空間,與東道國實現了互利共贏。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在黑海地區和中亞地區投資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在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延伸乳業鏈條,促進東南亞地區稻米貿易。中資企業立足“一帶一路”等國家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貿易和投資合作,帶動相關國家融入世界市場。

  截至2020年底,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達到302億美元,解決當地就業18萬人,在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農林牧漁類境外企業1010家。截至2021年,我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對外投資存量140.2億美元,占我國農業對外投資總量的51.7%;投資領域逐步擴展到覆蓋生產、初深加工、物流、倉儲及銷售等各環節,農業“走出去”逐步向全產業鏈構建階段邁進。

 

  從受援國到主要援助國——

 

  對外援助:彰顯大國擔當

  曾幾何時,喝牛奶在中國是件奢侈的事兒。

  1949年,我國奶類總產量21.7萬噸,人均奶類占有量0.4千克。按照現在一般一盒牛奶250克的重量來換算,1949年一個人一年的奶類占有量還不及現在的兩盒牛奶。

  1983年以來,中國接受世界糧食計劃署和歐盟的無償援助,實施了五期歷時20余年的奶類項目,這是我國農業領域內援助規模最大、地區最廣泛、時間最長的開發性項目。依托奶類項目,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一批大型奶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奶業的發展和人民食品消費結構的調整。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優惠貸款超過120億美元;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中國實施了200多個援助項目,援助總額達600多萬美元;世界糧食計劃署在中國實施74個無償援助項目,價值10億多美元。這些貸款和援助資金成為當時農業籌措資金的重要來源,對推動我國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向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5年底,世界糧食計劃署正式宣布停止對華糧食援助,其理由是:中國政府在解決貧困人口溫飽方面已經取得巨大成果,不再需要聯合國的援助。知恩圖報、兼濟天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年,中國就以57.7萬噸的援助總量,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方。而這只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一種方式。

  援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組利用中國扶貧經驗,創新“生產性投入基金發展雜交水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布試點建設了“第一個援布水稻技術減貧示范村”,專家組累計帶動示范村134戶種植雜交稻237公頃,戶均季增收985美元,已幫助該村村民全部脫貧。布隆迪總統恩達伊施米耶3次視察援布農業項目,多次對中國政府表達感激之情,布政府還將“依靠援布農業組水稻高產技術助布減貧”列入國家農業發展規劃。

  這樣的例子在非洲大地以及全球許多欠發達地區不勝枚舉。此外,中國一直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的重要戰略伙伴。截至目前,中國向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基金捐款1.3億美元,還向亞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國派出了大批專家和技術人員,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家最多、開展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1953年開始,我國向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農業援助。20世紀60年代末,先后向亞洲、非洲的30多個國家提供農業援助。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逐步擴展與西方發達國家及國際機構的往來。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已與全球140多個國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系,與60多個國家建立了穩定的農業合作機制。

  75年篳路藍縷,75年風雨兼程。如今,中國農業國際話語權和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中國農業國際合作的深度、廣度、速度和力度不斷拓展加強。中國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貧困、解決發展難題的同時,將繼續為全球糧食安全、減貧事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的農業國際合作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起步階段

  自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援助在農業國際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大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成為中國開展農業國際合作特別是農業援助的重要合作對象,中國政府主要向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無償農業援助,先后幫助非洲國家實施了近180個農業項目。

  探索調整階段

  自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推動農業國際合作從單純的利他行為開始向互利共贏轉變,農業國際合作的相關政策進行系列調整,對外政策的基本點之一就是不斷加強和擴大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并且更加強調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合作途徑和方式上更加多樣。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在這一時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而更加注重務實合作,合作的理念愈加注重合作共贏和可持續性發展。

  深化發展階段

  自2000年至2012年,伴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中非合作論壇等多雙邊合作機制的建立,農業國際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國逐步成長為全球重要的農業貿易大國和農業投資國,農產品貿易規模穩步擴大,據統計,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額由2000年的242.8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757.7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業對外投資由2007年的2.7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14.6億美元,直接和間接帶動東道國數十萬人就業。

  參與全球農業治理階段

  自2013年至今,中國開展農業國際合作的總體方向更多地體現出對全球農業治理和全球治理的關注,呈現出全面推進、多角度發力的特點,在農業貿易和投資領域取得較快發展。不斷提高農業領域對外開放程度,吸引外資投入中國農業領域。積極開展農業對外投資和貿易活動,擴大農業對外合作與交流,實現互利共贏。


(責任編輯:高原)